BOB半岛·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BOB半岛新闻中心
地质勘查市场前景十BOB半岛篇
发布时间:2024-03-09 08:38
  |  
阅读量:
  |  
作者:
小编

  BOB半岛我国地勘行业在新常态背景下,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特别是我国全面加强供给侧改革以后,能够较好突破地勘行业环境中存在的一些矛盾,给整个行业的转型升级与经济创新带来了较好的支持。对于我国地勘行业来说,如果能够在后续时间里紧紧把握这些机遇,就能够面对复杂的行业环境做出科学合理的战略决策,具有较为丰富的综合成效。但是结合我国地勘行业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地勘企业面对这些机遇,并没有做出合理的战略布局,有必要再结合这些情况进行深入探索与分析。

  受国际地勘行业发展趋势影响,我国近几年地勘行业发展环境相对过去来说并不乐观,传统的地勘市场活力较低,且各地地勘行业市场大都处于供大于求的情况,导致地勘经济发展势头有所放缓,各类地质勘查项目融资愈加困难,大型项目数量逐年减少。为改变现有的地勘经济发展局面,近几年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意见,引导各地区地勘单位从经济可持续发展角度,积极促进市场良性竞争,激发市场活力,有意识地培养地勘行业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方面的市场竞争,提升国内地勘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为后续地勘行业“走出去”战略发展累计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本。但受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外投资环境的影响,我国地勘行业“走出去”战略方针实施成效并不理想。为了进一步改善地勘行业市场疲软、供大于求的局面,国家提出了“巩固主业、发展相关产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方式转变指导意见,通过提高地勘经济的业务延展性,使得地勘经济与其他相关产业经济发展联系更为紧密,产业结构更加丰富,逐步实现地勘行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是近几年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如何在发展国民经济的同时又能够保证生态、地质环境的平衡协调一直是各行业研究发展模式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同样,地勘行业也应该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号召,将保护生态环境上升到地质勘查工作的基本原则高度。同时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污染治理、农业生产、矿产资源开发等方面都离不开优质的地质勘查服务。这就给我国地质勘查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地质勘查行业的服务范围。

  我国目前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各地区需要进行大量的基建工程开发,而这些基建工程开发都需要工程地质勘查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带来的农村农业生产结构改革同样会大量地用到地质勘查技术服务,需要地质勘查行业在环境地质勘查方面提供技术支持。这在无形中为国内地质勘查提供了较大的市场需求。

  目前,国内的脱贫攻坚工作已发展到了关键时期,针对各贫困地区基建设施困乏的现状,国家进行了路桥工程、能源工程、水利工程的基建工程建设,这些都需要地勘行业从工程地质勘查角度提供技术服务。同时,产业脱贫主要集中在发展绿色农业产业和新型旅游服务行业这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同样需要地质勘查行业从土地资源开发角度进行地质调查,为脱贫攻坚工作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一带一路”贯穿了60多个国家,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基建工程都需要大量的地质勘查服务,这就为国内的地质勘查单位提供了广阔的国际市场发展前景。同时,各地政府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以“一带一路”为基础的国际项目合作优惠、扶持政策,这也为国内地勘行业“走出去”创造了有利条件。

  3.1积极转变地勘经济服务理念目前,受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部署以及市场经济产业结构改革影响,地勘行业也进行了适应性的主营业务方向调整和组织结构调整。在这种情况下,地勘行业应该在经营理念上进行与之匹配的适应性调整。例如,为了响应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部署,我国地勘单位愈加重视对清洁能源、新兴能源的勘查工作,在技术发展方向方面也更加倾向绿色勘查和资源环境并重的技术发展方向。针对这一方面的地勘行业改革,地勘单位同样应该紧跟时代步伐,目光不仅局限传统的地质找矿、地质探测领域,而是更多地投向民生地质服务、环境恢复治理、生态经济保护、新兴能源探测这些新型领域,努力提升原有的勘查准确度和勘查效率的同时,着重发展对勘查工作服务质量和整体社会效益评估的重视。地勘经济服务理念从原有的追求行业自身发展利益、履行行业职责的经营理念,转变为以实现行业社会价值、社会效益角度、国家经济利益为内在生长动力的服务理念上来,以社会发展需求为主要地勘服务业务发展导向,加大对绿色地勘技术的研发实践投入,积极尝试通过技术优势打破市场供大于求的现状带来的经济发展困境。再比如,针对国外市场开发困境,地勘单位也应该积极了解国际市场环境,同样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进行服务项目拓展和地勘技术创新。

  市场需求是业务拓展的主要方向,地勘行业同样应该依据具体的地勘经济市场需求,积极拓展服务领域。例如针对山西、河北、辽宁等产煤大省可以积极进行煤田地质经济发展方面的服务领域拓展,加大在成矿理论、矿储水平、煤气层等能源开发方面的服务项目上的技术研发投入。再比如,如内蒙古、甘肃等地区的地质勘查服务也应该将地质资源勘查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通过对地质资源、水文地质、气候环境、地质灾害数据分析等多方面综合数据的调查评估,为当地政府在大型矿产开发项目规划设计方面提供技术服务。再比如,兴起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同样也给地勘行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地勘单位这时响应时代环境和时代责任的号召,做好自身以民生地质、环境地质、城市规划等服务城市、服务民生的新地质领域拓展和延伸工作,以积极的姿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中去,并贡献自己独有的一份力量。

  地勘行业技术创新和服务质量提升是地勘经济科学发展的前提条件。技术优势也是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市场竞争优势。针对地勘经济市场活力较低、供大于求的现状,国内地勘单位可以采用技术创新的方式改善各领域地勘行业市场环境,积极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模式。首先,地勘二级单位应该依据各自领域地勘业务特点,引导基层地勘单位技术研发和新技术实践应用工作。每年都可以设立行业内部的技术创新奖项评选活动,对于推动技术创新或技术应用成效显著的优秀技术创新地勘单位基于一定的市场发展机会奖励,刺激基层地勘单位重视技术创新。其次,地勘单位可以通过进一步深入与国内高校、科研单位的合作,建设一些学研一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地勘技术研发实践基地,从国内著名高校及权威科研机构中聘请高素质地勘技术研发人才,从事地勘技术培训、研发、实践一体化的人才培养计划,为国内地勘经济发展提供大量的创新型技术人才。最后,在巩固当前地勘主业的基础上,积极发挥国内“龙头”地勘产业优势,构建国内的地勘主业技术创新发展信息服务平台,促进地勘行业相关领域之间的技术交流,加强各领域技术人才之间的流动性,激发技术创新人员的思维活力,促进技术创新成果的应用发展。

  为了解决地勘经济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要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首先,各级地勘单位要树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经营发展理念,切实依据现阶段的市场发展形势以及国家出台的一系列行业发展指导意见,科学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依据现阶段的市场发展形势制定现阶段的项目经营发展计划;依据科学预测的市场发展趋势进行未雨绸缪的技术研发和项目拓展。其次,要通过改变地勘主业经营模式来节约劳动力成本。例如通过施工技术创新和勘查设备研发降低项目的劳动力成本,提高项目的整体运作效率,降低国内地勘行业经营成本。最后,加快地勘行业事业单位以及集团企业的去行政化改革转型,使得基层地勘业务单位能够真正地从市场经济发展角度看待国内的地勘经济市场行情,正确评估自身的市场发展优势,积极进行更具有特色的地勘经济发展模式,尽可能避免国内地勘行业内部的同质竞争。

  大力发展新型低碳经济模式是我国地勘经济市场的主要发展趋势。地勘行业也应该对此进行一些适应性改革,加大管理层、技术研发层、业务层、经销层对低碳地勘服务项目的重视程度。首先,加大对煤层气等低碳煤田能源的勘探技术研发投入,为国内的煤气能源开发项目提供煤气储量勘查、开发计划设计、大气环境保护、开采风险控制等方面的技术支持。其次,加大对油页岩、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非常规资源开发技术研发。例如可以进行油页岩的化工、医药、建筑、农业、电力能源等方面的应用开发,发掘传统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价值,提高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后,地勘单位内部也可以积极发展资源利用最大化、开采效率最大化等低碳经济地质勘查服务项目。改善现有的地质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水平,促进国内低碳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实现了地勘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石油、天然气、煤、铀等能源矿产有较大找矿潜力,铁、铜、铝等重要矿产资源潜力很大。近年来,我国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程度有所提高,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地质找矿新机制探索初见成效,以社会资金为主的矿产勘查投入连年大幅增长,地质找矿多元化投入的格局基本形成,实现找矿重大突破的时机已经成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实施地质找矿战略工程,加大勘查力度,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形成一批重要矿产资源的战略接续区。建立重要矿产资源储备体系。”据此,国土资源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了《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2011―2020年)》,以石油、天然气、铀、铁、铜、铝、钾盐等重要矿产为重点,开展主要含油气盆地、重点成矿区带地质找矿工作,力争用8―10年的时间新建一批矿产勘查开发基地,重塑全国矿产勘查开发格局,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是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增强矿产资源保障能力的有效途径,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贯彻落实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遵循地质工作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全面推行地质找矿新机制,着力打造以市场为导向的多元投资制度平台,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矿产勘查开发,立足国内增强矿产资源保障能力。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依据资源禀赋条件,合理规划矿产勘查开局,促进整装勘查和规模开发,引导矿产资源产业集群发展。

  突出重点、拓宽领域。以能源、国家紧缺资源、新兴材料资源的找矿突破为重点,兼顾优势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储备与保护。

  市场导向、合力推进。以市场机制为基础,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加大投入,形成政府、企事业单位等共同推进找矿突破的有利局面。坚持改革、创新制度。加快地质找矿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破解制约找矿突破的体制机制障碍。

  科技支撑、协同攻关。充分依靠科研院所、高校的科技力量,加强成矿规律和找矿技术方法研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水平。

  依法实施、加强监管。完善矿产勘查开发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体系,建立健全高效协调的矿产勘查开发监管体系。

  用8―10年时间,实现主要含油气盆地、重要矿产资源整装勘查区、老矿山深部和的找矿突破,以及重点成矿区带找矿远景区的找矿发现,形成一批重要矿产资源战略接续区,建立重要矿产资源储备体系。结合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区域产业布局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矿产资源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向海域拓展,推进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进矿产勘查开发体制机制改革,促进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和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有力的资源保障和产业支撑。

  用3年时间,实现地质找矿重大进展。完成整装勘查区的基础地质调查。完成重点成矿区带内的重要找矿远景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航空地球物理调查、地球化学调查、遥感地质调查和矿产远景调查工作量的75%。完成重点地区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潜力评价。新发现10―20个油气资源有利目标区和300处其他重要矿产资源大中型矿产地,初步形成5―8处大型资源勘查开发基地。建立40个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初步形成全国统一的矿业权市场,完善矿产资源管理制度。

  用5年时间,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基本完成重点成矿区带内的重要找矿远景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航空地球物理调查、地球化学调查和矿产远景调查。锁定重点地区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富集区并优选目标进行试采。形成3―7个油气资源勘探接续区和10个以上其他重要矿产资源的大型勘查开发基地。基本查清我国大宗、紧缺和优势矿产的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状况,完成所有大中型矿山综合开发的技术经济评价和潜力评估。建立60个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示范基地。能源及重要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回收率与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率较2010年提高3%―5%。建成全国统一高效的矿业权市场,基本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矿产资源管理体系。

  用8―10年时间,重塑矿产勘查开发格局。累计新增一批重要矿产资源储量,新打造一批矿产资源基地,建立重要矿产资源储备体系,提高矿业企业国际竞争力。矿产资源利用结构形成“油气并举”、“大宗紧缺矿产和新兴材料资源并举”、“开源节流并举”格局,新矿物材料资源勘查开发取得显著成果,能源及重要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回收率与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率较2010年提高5%以上,实现15%以上的难利用矿产转化为可利用资源。勘查开发形成“陆海并重”、“东西并重”空间布局,深化陆域矿产资源勘查并取得新突破,海洋矿产资源勘查取得新发现,促进矿产资源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扭转大宗矿产产地与消费区分割的局面,促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初步完成以矿业权为核心的市场化改革,推进以总量控制、双向调节为核心的矿产资源管理体制改革,重塑矿政管理格局。

  加快推进重点成矿区带基础地质调查和综合研究工作,重点开展1∶5万区域地质调查、航空磁法测量和地球化学调查,开展1∶25万航空地球物理调查、区域重力调查、地球化学调查和区域地质调查,深化对重点成矿区带成矿地质背景和成矿规律认识,发现新的物化探异常、矿(化)点和矿化线索,圈定新的找矿远景区,更新一批国家基础地质图件,为全面推进矿产勘查奠定基础。

  以天山―兴蒙―吉黑构造带、中上扬子海相盆地、青藏高原及重点海域为主,开展油气新区、新层系、新领域和新类型的基础地质与战略选区调查,加强区域油气地质综合研究与编图工作,着力解决制约我国油气勘查的关键油气地质问题。发现并圈定新的含油气盆地,优选油气远景区,评价油气有利目标区,查明油气资源潜力和勘探开发前景,开拓油气资源新区、新领域,实现油气新发现和重大突破。引导油气企业加强新区、新领域油气勘探开发,形成新的接续区,增强我国油气资源可持续供给能力。

  开展煤层气、页岩气、油页岩、油砂、壳幔源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地质调查与研究,圈定勘探开发远景区并评价开发利用前景,选择有利目标区开展重点勘查示范,促进我国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开拓能源新领域,实现能源多元供给。

  开展海域、陆域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圈定有利区块,评价资源潜力。优选试采目标,实施冻土区和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工程。研发天然气水合物勘采技术和装备,筹建实验基地。

  加快推进重点成矿区带的矿产远景调查,选择重要找矿远景区,分阶段部署矿产远景调查。加大异常查证和矿(化)点检查力度,力争实现重要新发现,圈定新的找矿靶区,提交可供普查的矿产地,为后续矿产勘查奠定基础。开展全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调查和主要城市浅层地温能潜力调查,重点开展青藏铁路沿线高温地热和重点地区中低温地热及干热岩资源潜力调查,并开展综合利用示范。

  (新疆)蒙库―诺尔特(铁铅锌铜)、卡拉先格尔(铜镍铁)、包古图(铜金)等

  (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内蒙古北山雅干―乌力吉(多金属),甘肃北山营毛沱―玉石山(铁铜),宁夏贺兰山北段(铜金)、宁南(多金属),新疆阿吾拉勒(铁铜金)、琼河坝(铜铁金)、土屋―笔架山(铜钼)、景峡―银帮山(铜多金属)、乌拉根―霍什布拉克(铅锌)等

  (内蒙古、黑龙江)内蒙古莫尔道嘎(铜钼多金属)、得尔布干南段(多金属)、甘河―乌尔其汗(多金属)、吉峰―西陵梯(铅锌金银)、阿尔山―博克图(锡多金属)、西乌旗―霍林郭勒(铅锌多金属)、查干哈达庙―芒和特(铜钼多金属)、白乃庙―别鲁乌图(铜钼多金属)、阿巴嘎旗―西乌旗(多金属)、查干敖包庙―吉尔嘎朗图(铜钼多金属)、奥尤特―朝不愣(铁铜铅锌多金属)、温都尔庙―白音敖包(铁),黑龙江多宝山(铜)、呼中―塔源(铜金)等。

  (甘肃、青海)甘肃北祁连西段塔儿沟―小柳沟(钨钼铁铜)、祁连东段(铜、稀土)、小沙龙―大沙龙(多金属),青海祁连―天峻(铜多金属)、冷湖―大柴旦(钾锂硼)等。

  (青海)景忍―野马泉(铁多金属)、格尔木―曲麻莱(金)、都兰―兴海(铜)、同仁―泽库(铜)、阿尔金北缘(铁多金属)、祁漫塔格(铁多金属)等。

  (四川、陕西、甘肃)四川诺尔盖(铀金),陕西宁强―镇巴(铅锌)、凤县―太白(铅锌金铜锑)、山阳―柞水(铅锌铜铁银),陕西勉略宁―甘肃文县(铜铅锌金),甘肃夏河―合作(金铜铁)、玛曲西南部(金铅锌)、迭部―武都―礼县(铅锌金银铜)、两当县北部(铅锌银金)等。

  (辽宁、吉林)辽宁岫岩―宽甸(金铜铅锌硼),吉林柳河―辉南(铜金铁铅锌)等。

  (河北、山西、山东、河南)河北隆化―滦平(铁)、邯郸―邢台(铁)、冀东(铁金)、凤山―北岔沟门(银铅锌钼),河北大海陀―王安镇―山西灵丘(铜钼铅锌),山西雁门―灵丘(铁)、中条山(铜),山东沂源―沂水(铁),河南安阳―林州(铁)等。

  (河南、陕西)河南陕县―新安(铝)、偃师―巩义―荥阳(铝)、鲁山―宝丰(铝)、商丘―永城(铁)、许昌(铁)、鲁山―新蔡(铁)、栾川(钼金银铅锌铁)、木桐(钼金银铅锌铁)、湍源(银金铅锌)、下汤―神林(铅锌钼)、桐柏(金银铜铁)、济源(铝铜多金属),河南―陕西小秦岭(金银铅锌钼)等。

  ()足那―恒星错(铜铅锌)、丁钦弄―仁达(铜铅锌铁)、玉龙―马拉松多(铜钼)、颠达(铅锌)、各贡弄―吉错(铜铅锌金)、赵发涌―国从格(铅锌)、拉诺玛―错纳(铅锌)、索达(铅锌)、扎格拉(金)、八宿(铜铅锌)、多隆(铜金)、窝肉―嘎尔穷(铜金)、材玛(铁)、羌多(铜铅锌铁)、小唐古拉(锑)、舍索―班戈(铜铅锌铁)、东恰错(铜铅锌铁)、木乃(铜铁)、碾廷―当曲(铁铜)、哈尔麦(铅锌)等。

  ()玛旁雍错(金铬)、在下根(铜)、马攸木(金铬)、隆格尔(铁铅锌)、色布塔(铜金)、尼雄(铁)、打加错(铜铅锌)、朱诺(铜铅锌)、梅巴切勤―查藏错(铅锌银)、恰功―则学(铅锌银)、则莫多拉―雄村(铜金)、吉如―拉亚(铜钼)、扎西康(锑铅锌)、仁布(铬)、厅宫―冲江(铜钼)、浪卡子(金)、正松多―达布(铜钼)、江翁松多(铅锌铜)、勒青拉―新嘎果(铅锌铁)、驱龙―甲玛(铜钼)、劣布―程巴(铜钼金)、措美―哲古(金锑)、拉屋―尤卡朗(铅锌)、蒙亚阿―龙马拉(铅锌)、帮浦―米拉山(铅锌)、罗布莎(铬金)、查拉普―邦布(金)、萨拉岗―彭岗(金锑)、昂张(铅锌银)、亚贵拉―洞中拉(铅锌银)、得明顶―汤不拉(铜钼)等。

  (四川、云南、青海)四川白玉赠科―理塘虐颜(铅锌)、木里松机庚―金山(金铜),云南德钦红坡牛场(铜铅锌)、中甸(铜钼金)、维西―兰坪(铜铅锌)、腾冲―盈江(锡铅锌)、保山―镇康(铅锌)、澜沧江(铜铅锌),青海沱沱河(铅锌)、纳日贡玛―下拉秀(铜钼)、然者涌―莫海拉亨(铅锌)等。

  (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四川马尔康(金铁锰铅锌、稀有金属),川南―滇东北―黔西北(铅锌)、四川盐源―云南丽江(金铜铁铅锌)、扬子地台西缘(铜铁金),重庆城口(钡锰),渝东南―黔中南(锰铝铅锌),黔东南(金锑钨锡铜),滇东南(钨锡铅锌银)等。

  (湖北、湖南、贵州、四川、陕西)湖北神农架―黄陵(铅锌多金属),湖南沅陵―怀化(铅锌铁锰),湖南龙山―湖北鹤峰(铅锌铁),湖南张家界―贵州铜仁(铅锌锰),湖北―四川―陕西大巴山(铅锌)等。

  (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江苏宁镇(铁铜),安徽庐江―枞阳(铁铜)、铜陵(铜金)、繁昌(铁铜)、马鞍山―芜湖(铁)、无为―和县(铁铜金)、安庆―怀宁(铁铜金)、贵池―青阳(铜金)、望江(铁铜金),安徽天长―江苏六合(铁铜),江西九江―瑞昌(铜)、湖口―彭泽(铜金),湖北小池口(铜钼金)、鄂东南(铁铜)、幕阜山(钨钼金)等。

  (浙江、安徽、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浙江结蒙―杨林(铅锌铜金银锑)、罗店―平水(铁铜金)、德清―湖州(金银),安徽祁门―休宁(金钨钼)、青阳―旌德―绩溪―宁国(钨钼锡),江西村前―兴源冲(铜金)、东乡―赋春(铜铅锌金银钨)、莲花―新余(铁钨锡铜铌钽),湖南幕阜山―望湘(金钨铅锌)、浏阳―板杉铺(金铜铅锌)、衡阳盆地周缘(铅锌)、锡田―彭公庙(钨锡)、铜山岭―九嶷山(钨锡),广东信宜―廉江(锡金)、云浮―新洲(金银铅锌),花山―姑婆山―连山(钨锡铅锌),广西博白―岑溪(铜铅锌银)、大明山(钨铜金),广西大瑶山―广东怀集(铜铅锌金钼)等。

  (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江西崇义―大余―上犹(钨锡)、赣县―于都(铜钨)、龙南足洞―信封(稀土)、龙南―全南―定南(钨多金属),湖南阳明山―上堡(钨锡多金属)、骑田岭―千里山(钨锡铅锌多金属)、万洋山―诸广山(钨锡多金属),广东花山―连阳(钨锡铅锌)、始兴(钨多金属)、乐昌―翁源(钨锡多金属),广西南丹―河池(锡铅锌)、三江―融安(锡铜铅锌)、越城岭(钨锡多金属)、关帝庙―大义山(钨锡多金属)等。

  (浙江、福建、江西、广东)浙江龙泉―高亭(钼铅锌金银)、庆元―景宁(铅锌钼金银),福建浦城管查―上厂(铜多金属)、建阳井后―建瓯上房(钼钨)、建瓯八外洋―南平后坪(铜)、德化双旗山(金铜)、大田汤泉―漳平北坑场(铁钼)、德化阳山―漳平洛阳(铁)、上杭太山头―永定山口(铜),福建泰宁―江西广昌(铜钼金),江西虎圩―船坑(铜金铅锌)、临川茅排―宜黄(金银铁硫)、会昌-寻乌(锡铜),广东大柘-弄坑(金银铅锌硫铁)、丰顺留隍(铅锌银)等。

  加强基础地质业务建设,完善重点成矿区带成矿理论和矿床模型。针对覆盖区地质调查、特殊景观区和深部找矿的需求,加强地球物理勘查、野外便携式测试和钻探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探讨有效的勘查技术方法组合,加强航空、航天高光谱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研发应用,完善矿产勘查和野外地质调查数据采集系统,提高勘查速度与质量。

  按照“深化东(中)部、发展西部、加快海域”的方针,重点加强主要含油气盆地的地质勘查,进一步深化成熟勘探区块的精细勘探,加强老油气区的新领深度挖潜。东(中)部地区油气勘探的重点为松辽和渤海湾等油气盆地,石油勘探的主要领域为新近系、深层、古潜山、滩海,主要目标为构造―岩性和地层―岩性圈闭;天然气勘探的主要目标为构造圈闭,兼顾构造―岩性圈闭。西部地区油气勘探的重点是鄂尔多斯、四川、塔里木、准噶尔、柴达木等油气盆地,主要领域为叠合盆地的前陆和克拉通古隆起,主要目标为大中型的构造和地层―岩性圈闭;同时加强羌塘盆地等新区油气勘探。海域油气勘探以寻找新的大中型油气田为目标,勘探重点为渤海海域、珠江口盆地北部和北部湾盆地等。

  加快推进以页岩气、煤层气为重点的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查开发。加强重点盆地煤层气勘探和煤矿区煤层气(瓦斯)抽放利用。加大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湖北、陕西、山西等地区的页岩气远景区勘查力度,实现页岩气勘查开发突破,推动页岩气、煤层气产业发展。

  优选有望形成大型―特大型后备资源基地的矿集区,统筹调动企业、地勘单位的资金与技术力量,加大勘查投入、加快勘查进度,实施整装勘查,尽快实现找矿重大突破,增加重要矿产资源储量,形成大型矿产资源基地,建立重要矿产资源储备体系。围绕铀、铁、铜、铝、钾盐、铅、锌、金等重点矿种,首批优选47个国家重点勘查区进行整装勘查,动态评估其他重点勘查区工作进展,滚动调整整装勘查区名录,10年共部署约100个整装勘查区。同时,兼顾锰、镍、铬、银、煤炭、钨、锡、钼、锑、稀土以及金刚石、高纯石英、石墨等矿产勘查。

  铀矿:以地浸砂岩型铀矿为主,兼顾花岗岩型、火山岩型和碳硅泥岩型铀矿,重点开展天山、准噶尔、祁连―秦岭、华北陆块、华南等铀成矿区的勘查工作,以伊犁盆地、鄂尔多斯盆地、二连盆地、松辽盆地和南岭等为主攻地区,评价并最终形成大型铀矿资源基地。

  铁矿:以“鞍山式”沉积变质型铁矿为主,兼顾矽卡岩(接触交代)型、火山岩型、“攀枝花式”钒钛磁铁矿等。围绕辽东吉南、晋冀、川滇黔、豫西、长江中下游等重点成矿区带,在加大航磁异常查证力度的基础上,加强隐伏矿和深部矿勘查,稳定和扩大产能。同时,围绕天山―北山、西昆仑、冈底斯等重点成矿区带加强新区找矿,形成新的矿产资源基地。

  铜矿:以斑岩型铜矿为主,兼顾喷流沉积型、矽卡岩型。西部地区以冈底斯、班公湖―怒江、西南三江、东昆仑、西昆仑、天山―北山等重点成矿区带为重点,加快找矿突破,形成新的资源基地。中、东部地区围绕长江中下游、钦杭、大兴安岭等重点成矿区带开展深部找矿,稳定和扩大产能。

  铝土矿:以沉积型铝土矿和堆积型一水铝土矿为主。重点在山西、河南、广西、贵州、重庆等省(区、市)的资源分布区开展勘查。

  钾盐:以海相(海陆交互相)沉积型和地下卤水型钾盐矿为主,兼顾现代内陆盐湖型。重点在柴达木盆地西部、罗布泊盆地南部、塔里木盆地、滇西南兰坪―思茅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西部以及藏北盐湖区、羌塘盆地等地区开展勘查。

  铅锌矿:以密西西比河谷型和喷流―沉积型等层控型铅锌矿为主,兼顾其他类型。重点在冈底斯、天山、柴达木周缘、川滇黔相邻区、滇西、湘西―鄂西、豫西、西秦岭等地区开展勘查。

  金矿:以构造蚀变岩型、石英脉型金矿为主。重点在晋冀、秦岭、阿尔泰、西南三江、东昆仑、大兴安岭等重点成矿区带勘查。同时,在胶东、小秦岭等金资源富集区加强深部找矿,其他地区加强新区找矿。

  战略新兴产业所需矿产:以资源相对富集的内蒙古、江西、四川、新疆、湖南、广东、广西、福建和云南等省(区)为重点,开展稀土以及稀有、稀散矿产资源战略调查,争取发现新的独立矿床;在已发现稀土以及稀有、稀散矿产资源的成矿区带开展必要勘查以进行资源储备。在青藏高原富锂特种盐湖区,重点开展锂盐及其他重要盐湖矿资源的勘查,兼顾其他地区硬岩型和地下卤水型锂矿的勘查。在新疆、青海、甘肃、陕西、江苏、河南、河北、内蒙古等省(区),优选有找矿潜力的地区开展高纯石英远景调查,对已发现的远景地区,开展重点勘查。在山东、黑龙江、内蒙古、辽宁、湖南、河南、四川和陕西等省(区),开展石墨(包括晶质石墨和隐晶质石墨)的重点勘查。

  镍矿:以铜镍硫化物型镍矿为主。重点在东天山、阿尔泰、内蒙古小南山地区开展勘查,同时加强吉林红旗岭―和龙,甘肃龙首山,新疆东天山哈密、阿尔泰喀拉通克、坡北、菁布拉克,四川峨眉,陕西勉县―略阳―宁强,云南哀牢山,河南唐河,广西融水,贵州遵义等地区的勘查。

  锰矿:以海相沉积型碳酸锰矿为主,兼顾淋积―迁聚型氧化锰矿,加强隐伏矿和深部矿勘查。加强云南宣威、香格里拉―鹤庆、丘北―弥勒、砚山、盈江、澜沧,广西宜山、靖西,贵州铜仁、遵义,湖南宁乡,陕西―甘肃摩天岭,新疆伊犁特克斯盆地南缘、和静大西沟、库车库尔干,内蒙古四子王旗卫镜尔登等地区的勘查。

  铬铁矿:以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铬铁矿为主,加强罗布莎地区深部和接替资源勘查,开展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西段、阿尔泰、西准噶尔等地区的勘查。

  钨、锡、钼等优势矿产:钨矿、锡矿勘查以云英岩型、石英脉型为主,兼顾矽卡岩型和构造蚀变岩型,重点在南岭、东昆仑、祁连、大兴安岭等重点成矿区带开展勘查,加强湖南锡田、大义山、三九―白云仙、临湘,江西崇义―于都、修水,福建东游―玉山,云南个旧、麻栗坡,新疆白干湖―吐拉,广西宾阳高田―马岭,广东乐昌,陕西柞水―宁陕,甘肃白山等地区的勘查。钼矿勘查以斑岩型钼矿为主,主要在豫西、大兴安岭、南岭、东昆仑、天山―北山、长江中下游等重点成矿区带开展勘查,加强河南嵩县雷门沟、大石门沟、栾川―嵩县―汝阳、大别山北麓,黑龙江大兴安岭岔路口、翠宏山―鹿鸣,安徽金寨沙坪沟、池州黄山岭等地区勘查。加强钨、锡、钼等优势矿产资源的资源储备。

  煤:以南方缺煤省份、西部聚煤区及大型煤炭后备基地为重点,开展煤炭资源远景调查与潜力评价,发现新的煤产地。开展西部地区大型煤炭后备基地整装勘查,做好国家煤炭资源储备。开展国家规划的大型煤炭基地中有发展潜力矿区的煤炭资源普查和必要详查。

  优先选择大兴安岭、晋冀、长江中下游、南岭等重点成矿区带,开展老矿山深部和接替资源勘查,促进深部找矿突破。通过攻深找盲、探边摸底,发现并查明新的资源储量,为现有资源基地的稳产、增产提供资源保障,延长矿山服务年限。按照分期分批、先急后缓、逐年安排、分步实施的原则,统筹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优先安排在成矿地质条件有利、找矿潜力大和市场需求量大的大中型生产矿山特别是资源危机矿山开展勘查评价工作,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重要矿集区深部找矿远景作出初步评价。

  构建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监督管理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相关技术标准。推广先进技术和管理制度,激励矿山企业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加快转化科技成果,实现难利用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化和产业化,不断提高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水平。加快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式转变,促进绿色矿山建设,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调查我国主要大中型矿山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现状,建立和完善主要矿山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数据库,通过开展技术经济评价,摸清主要矿业企业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潜力,进一步明确开展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工作的重点矿种、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和推广应用方向。

  结合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年度检查、实时督察、动态监管等工作,对矿业企业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进行考核,对节约与综合利用矿产资源取得显著成效的矿业企业给予资金奖励。

  实施以矿业企业为主体的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引导和带动矿产资源领域循环经济发展。

  油气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示范。重点示范推广老油田采收先进技术,低丰度、低渗透油气资源有效开采技术,油砂、油页岩、页岩气综合开发利用技术。

  煤炭和煤层气资源高效开采及废物利用示范。重点示范推广中薄煤层机械开采、矸石回填绿色采煤、煤层气综合开发利用、含煤高岭石及煤系硫铁矿综合利用和高灰难选煤泥分选技术等,提高煤炭资源的开采利用水平。

  黑色金属综合开发利用示范。重点示范推广宁乡式、宣龙式高磷鲕状赤铁矿和褐铁矿、菱铁矿等复杂难选铁矿,钒钛磁铁矿、含稀土铌铁矿、锡铁矿、硼铁矿等多组分共伴生铁矿以及低品位微细粒碳酸锰矿等复杂难利用锰矿及矿山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技术。

  在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较弱和生态功能重要的矿产资源富集区,应根据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充分考虑矿产地规模、生态环境承载力等因素,在生态环境保护优先前提下,统筹兼顾点上开发和面上保护,以点上开发促进经济发展,为生态环境保护奠定基础,达到面上保护的目的。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准入条件,引入社会责任感强并具有矿业开发先进理念和技术的大型企业,最大限度地减少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的破坏,同步修复生态环境BOB半岛BOB半岛,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按照地质找矿新机制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矿业权管理制度,着力打造竞争开放、规范有序的勘查市场。全面落实矿产资源规划,科学编制整装勘查区主攻矿种矿业权设置方案,保障矿业权的设置布局科学、勘查工作“快而不乱”。矿业权设置方案要根据勘查工作进展进行滚动修编。优选勘查主体,通过勘查实施方案审查和提交承诺书等方式,落实勘查主体责任。进一步规范财政出资勘查行为,鼓励社会资金开展风险勘查。严格规范探矿权转让条件,抑制炒作。整装勘查区新设探矿权必须达到普查以上(含普查)工作程度、地质勘查报告经评审备案后才能转让。充分发挥国有地勘单位地质找矿主力军作用,促进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发展。开辟矿业权审批“快速通道”,主动服务,积极协调,提高审批效率。

  进一步强化矿产勘查市场秩序监管,实现执法监察全覆盖,构建立体监管网络,强化基层监管力量。对矿产勘查开发的热点地区开展重点监控;对秩序混乱、管理松弛的地区开展重点整治。落实各级政府监管主体责任,建立政府统筹协调、部门密切联动的执法监管制度,对违法违纪案件要严肃查处,依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依照质量第一、效率优先的原则,建立地质勘查质量监管体系。加强各类财政出资的项目质量监管,保证项目工作质量和成果质量。建立项目实施单位信誉评价制度。严肃查处并及时公布质量监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加强地质勘查资质管理,推进地勘单位质量体系认证工作。继续推进建立注册地质师执业准入资格制度,强化地质勘查个人执业法律责任;开展诚信体系建设,发挥行业协会(学会)作用,促进行业自律,构建个人与单位共同负责的地质工作质量保障体系。完善地质勘查技术标准规范,全面清理制约地质找矿工作的过时技术规范标准,制定符合实际的新标准规范,提高地质找矿工作效率,加快推进地质找矿突破。

  目前,地勘队伍管理体制已发生了重大改革,中国地质调查局正式挂牌运行,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地质工作开始分体运行。在新的形势下,积极稳妥地推进地质工作改革,加强地质勘查工作,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也是建立有中国特色地勘工作新体制的必然,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公益性地质工作主要包括区域地质调查、区域水工环地质调查、区域物化探调查、遥感地质调查、地质灾害调查、海洋和极地地质调查、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的矿产资源调查,以及与上述地质调查相关的科学技术研究等。公益性地质工作具有以下特征:(1)具有“公共物品”属性,为社会提供基本的国土地质资料,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领域提供普遍的服务。具体来说,包括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进行的全国性地质调查评价工作;为国家经济建设规划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而进行的地质调查评价工作;为重要地区和重要城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而进行的地质调查评价工作;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家权益而进行的战略性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其他为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而进行的地质调查评价工作。(2)投资主要由中央和地方财政负担。按照受益对象的不同包括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两种主要来源,涉及全国的基础性、公益性地勘工作主要由中央财政支付,而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基础性地质工作以及城市和地区的水工环地质工作,则以地方财政投资为主。其投资规模主要取决于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增长的制约程度和中央、地方财政的支付能力。(3)公益性地质工作主要采用事业体制运作,但并不等同于传统体制下的事业费拨款体制,政府投资的运作必须按照市场机制的要求,在政府委托的投资主体与地勘单位(企业)之间实行市场化运作。

  商业性地质工作则是指矿产勘查和为某一特定主体提供服务的水文、工程和环境地质勘察。与公益性地质工作相比,商业性地质工作更具有明显的特征:(1)具有“私人物品”属性。其成果具有盈利性,为特定的企业单位进行专属性服务,成果的产权归投资者所有,法律保护其合法权益;(2)企业性。商业性地质工作必须通过企业这个载体来进行运作,这是商业性地质工作的最本质要求。在市场经济国家,商业性地质工作主要是由独立的矿产勘查公司和大型矿业公司的勘查子公司来进行的;(3)投资主体多元化。商业性地质工作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商业性地质工作必须与金融业紧密地融合,逐步形成完善的资本市场,遵循“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特别是一些矿业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商业性地质工作(主要是矿产勘查)的投资是由企业和民间资金(通过资本市场)而筹集的,一般地,其投资主要有三种来源:一是小型勘查公司的资金投入;二是矿业公司投资;三是通过筹组股份有限公司,根据政府有关法规,经批准发行一定数量的股票、债券筹集所需的资本。第一种类型,即勘查公司的投资,主要用于找矿发现阶段。但一旦找到或发现矿床,需作进一步的勘探与评价时,一般勘查公司难以独立承担巨大的找矿风险和投资,而需要通过后两种类型进行筹资和投资。从近年的发展趋势看,以发行股票、债券等形式筹集社会资金的做法趋势于普遍,这也是矿业公司和独立勘查公司分散风险的重要途径。

  随着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地质勘查工作面临的形势已发生了重大变化。

  首先,政企事分开有了实质性进展。1999年,国务院作出了地勘队伍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其方向是地勘队伍属地化管理和逐步实现企业化经营。属地化管理,是指将原地质矿产部所属的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质勘查单位统一划归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由省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归口管理。各工业部门所属的地质勘查队伍要根据不同情况积极推进改革,冶金、有色、轻工、化工、建材等部门的地质勘查单位,可以从各自部门的实际情况出发改组为企业或进入企业集团,具体实施方案由国家经贸委与各工业局研究确定。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可以从所属地勘队伍中保留一支从事放射性矿产勘查的精干队伍,其余与原地质矿产部所属地质勘查单位同步进行属地化、企业化改革,具体实施方案由国防科工委研究确定。武警黄金地质勘查部队的改革,按照和国务院的有关决定执行。企业化经营改革,是指地勘单位要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逐步转变事业机制,建立健全企业机制,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其次,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地质工作的分体运行也有了突破性进展。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地质工作的分体运行,是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地质勘查应当依据服务对象和工作性质,划分为国家出资与企业投资两部分。国家负责出资并组织实施公益性(包括基础性、战略性)地质勘查,以满足国家和社会对地质勘查的公益性需要,满足国家宏观调控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和其它基本建设的需要。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公益性地质勘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应当逐步成为地质勘查的投资主体。企业投资的地质勘查,包括矿产资源勘查、工程建设前期的地质工作,国家已经明确实行矿业企业和业主负责制。企业对地质勘查的投资纳入企业成本,象石油、天然气勘查那样,形成良性循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企业自主地利用市场机制,投资地质勘查,以满足企业建设与发展对地质勘查的需要;或者投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或者依法流转探矿权、采矿权(统称矿业权),企业因此得到发展。

  第三,国土资源部的组建实现了从陆地到海洋,从土地到矿产的集中统一管理,工作领域拓宽了,工作的方式、方法也都要发生很大的变化。如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突出“新”和“大”,强调用新技术、新方法进行国土资源综合调查。可见,形势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如果地质勘查工作不能尽快适应这些变化,就将难有作为。

  党的十四大确立了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从而给地勘工作改革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改革方向。换句话说,地勘工作改革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首先,必须符合我国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将在本世纪末,初步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6年7月,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事业单位机构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提出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应当遵循政事分开、推行事业单位社会化的方向,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和事业单位自身发展规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总理在去年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明确指出,事业单位也要调整和改革,除教育单位和极少数单位外,原则上每年减少财政补贴1/3,三年实现自负盈亏。政事分开、事业单位的企业化经营,是国家对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决策。由于政企(事)不分,影响了地勘单位活力的增强,使地勘单位难以成为“四自”的经济实体。长期以来,地勘队伍形成的部、局、队三级管理的垂直领导格局,使地勘单位被束缚在一定的工作区域,地勘任务由中央地勘计划层层下达,造成地勘工作既难以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又难以突破区域限制而真正融入市场中。目前除石油、天然气外的地质勘查资金,仍主要由国家承担,既使国家负担太重,又使地质勘查规模萎缩。公益性地质勘查成果没有实现社会共享,造成工作重复,效率不高。

  其次,必须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地质勘查工作体制改革提出的新要求。总理1994年就指出:地质勘查队伍要逐步划分为“野战军”和“地方部队”,“野战军”吃中央财政,精兵加现代化设备,承担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工作。“地方部队”要搞多种经营,分流人员,逐步走向企业化。总理的指示为地质勘查队伍的改革指明了方向。国土资源部的组建则为进一步深化国土资源管理体制和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的改革创造了条件。

  第三,必须符合地勘经济与区域经济相结合的要求。地勘工作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工作,毛主席称之为“经济建设的先行”,江称之为“基础产业”。地勘工作既要为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又要为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应该实行分级管理,各有侧重,相互配合,相互衔接,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共同促进地勘工作的发展。矿产勘查工作是矿山采掘的前期工作,矿山采掘是矿产勘查的直接服务对象,国际上矿产勘查和矿山采掘是经济关系最为密切的关联产业,组织形式上也常常是探采结合的统一经济实体,普遍称为矿业公司,地勘队伍实行属地化管理并逐步实现企业化经营的改革取向,有利于地勘工作与矿山采掘工作的结合,也有利于地方政府加强对本行政区内的地勘工作和矿山采掘工作的统筹安排和布局,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地勘单位转变观念,转变机制,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主动与地方经济融合,进入市场、参与竞争,增强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在这方面,许多省份已经取得了很好的经验。

  我国的地质勘查工作是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其运作一开始便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即,中央财政出资组建地质勘探队伍,从事地质找矿工作,所需经费全部由财政包下来,经营成果则无偿地向使用者提供。实践表明,这种体制存在着诸多弊端,主要是:

  (1)地质勘查工作的事业管理体制,造成了探矿权属与勘查单位脱离,不管地勘单位找矿效果的好坏,都只能拿到事先规定的经费(相当于劳务费用),这一方面影响了地勘单位抵御风险和提高效益的积极性,减少了地勘工作的有效投入。因为,地勘费虽是国家用来换取地质成果的费用,费用和成果应当直接挂钩,可是一旦运用事业体制运作,必然是首先保证地勘职工“相对固定费用”的需要,然后才用来开展地质勘查工作。随着地勘费的相对减少,地质工作的有效投入,必然大幅度减少。

  (2)国家计划直接安排项目,排斥市场机制的作用,必然导致找矿效果的不佳。由于多年来BOB半岛,我国地勘工作一直是国家计划统一管理,公益性地质工作与商业性地质工作混合运作,且由中央财政为矿山企业找矿,由于没有利益机制的制约,找矿效果与利益多少不挂钩,排斥了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在矿产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必然造成了矿产勘查与开发的脱节,形成大量的呆矿;这一方面形成资金的积压,加重了中央财政的负担,另一方面也扭曲了矿产品成本,即,我国矿产品生产,不摊销中央预算出资的勘查费用,使地勘费得不到合理的补偿,形不成地质勘查工作的良性循环。

  (3)单一的投资主体,不利于调动国家、地方、企业各方的积极性。1996年,国家财政预算支出7914.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支出5768.4亿元,占72.9%,而地方财政对地质工作的投入规模不到总投入的三分之一,与其地位极不相称,必须改变。

  (4)按矿种组队、按部门管理,形成了严密的条条控制,割断了地质勘查与地方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密切联系,影响了地方政府对地质勘查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也使地勘的本身深化改革和结构调整缺乏良好的外部环境,特别是加剧了基层地勘单位对上级的依赖和上级对下级的干预,给机制的转换增加了难度。

  (5)按行政区划配置地勘队伍(基本上是每个专区一个队),造成地质勘查生产力与地质条件脱节,使某些成矿条件不利地区的地勘单位,长期处于无效劳动或效益很差的境地,造成勘查资金的浪费。

  近年来,我国为推进地质工作改革做了许多积极的探索,所有的部门和省局都探索了公益性队伍的组织形式。如,河北地勘局按地区成立地调院,使一部分人一心一意搞地质勘查工作,一部分人一心一意闯市场;部分省市探索了一院两制,在地勘单位内部划分事业和企业两个部类;江苏地矿厅通过改造一个单位为地质调查院,专门从事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勘查工作;内蒙古自治区地矿厅专门从各地勘单位抽调精兵强将组建地质调查院。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挂牌运行,标志着我国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地质工作的分体运行开始迈出实质性步伐。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也创造出了许多商业性地质工作进入市场的可行形式,主要有:(1)矿产勘查开发一体化。以矿业收入为主并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地勘单位,组建勘查、开发一体化的矿业公司,以勘查为基础发展矿业,以矿业收益为目的加强勘查。四川地勘局402队、108队、川西北队等单位试行职工带资上岗、风险抵押、模拟股份合作制等风险勘探做法,形成了新的机制。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地勘单位和矿山企业,如陕西地勘局六队,从收益中拿出一部分资金,再用于找矿勘查,走“以探促采,以采养探,探采结合,滚动发展”的路子,前景广阔。推进勘查、开发一体化,要以贵(贵金属)、稀(稀有、稀土)、宝(宝玉石)和有开发价值的非金属为重点矿种,以取得可观的效益,迅速积累资本,确保地勘工作的后劲。(2)矿业权转让。地勘单位从事矿产勘查并取得找矿成果,出于经济效益比较分析,不再进行采矿经营与合股采矿经营,这时可依法进行矿业权转让。通过矿业权流转,补偿勘查费用,取得经济效益。(3)国家订货。国家订货的商业性地质工作,主要是关系到全国经济发展的急缺、战略性矿产勘查、长远发展所必需的矿产资源储备,以及为了实现地区发展战略目标和产业的区域合理化所需的地勘工作。(4)合作或合资勘查、开发。地勘单位将拥有的技术优势和找矿勘查区域的探矿权作为资本,与其他投资者组成股份有限公司,进行风险勘探和开发。

  地勘行业虽然在推进地质工作改革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但困难依然很多。公益性地质工作无论是组织机构、体制和机制都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商业性地质工作则处于有价无市状态,大量的地质成果资产不能进入市场交换。有的质量不好,可开发性程度差,不仅自己开不了,就是开发了也不能盈利,对出资开发者无吸引力;有的成果资产完全可以集中少量资金投入后增强其商业性,用市场机制,转化为经营性盈利性的成果资产,但由于体制机制的约束,投资主体不明确而得不到有效的投入。事实上,矿产地质工作完全可以运用商业手段改变投资主体加以运作,将取得的成果推向市场,吸引出资者、投资者。然而,由于缺乏运行载体、窗口、龙头和纽带,商业化程度极差,从而大量成果资产进不了矿业市场和资本市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公益性地质工作的机构可以分成三个层次:一是总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二是直属生产性事业单位,主要包括6个大区地质调查中心以及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和发展研究中心等10个单位;三是大量的项目承担单位,主要是各部门从事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地质工作的队伍和原地质矿产部各省局地质调查院。

  中国地质调查局最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制定国土资源调查规划和中长期计划。与以往部门分割条件下的单一地质调查相比,国土资源调查要实现从基础地质和矿产资源为主的传统地质调查,向与人类生存需求相关的岩土、水、空气、温度、生物、生命等六大要素的质和量及其变化的综合调查转变。因此,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搞好国土资源调查,必须充分利用规划和计划手段,抓住区域差异和发展重点,部署不同层次的专题调查研究;要把当前需要和长远目标相结合起来,优先安排国家和地区急需解决的中短期项目;要实现调查评价与科学研究的结合,实施统一编队,大、中、小比例尺填图有机组合。首先,对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地质调查服务的范围应当拓宽。既要包括矿产资源的调查,也要包括地下水资源、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防治地质灾害、保护地质环境所需要的地质调查。其次,对每一项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地质调查的精度要界定清楚。比如矿产资源调查要做到什么程度?同时要分清全国性的一般要求、重点区域的特殊要求。第三,要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对国土资源调查的意见,听取他们对矿产资源调查、地下水资源调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灾害地质、环境地质调查所提出的要求,然后再加以综合。在此基础上,要抓好年度地质调查项目可行性论证,要确保地质调查工作的质量、确保大调查经费的足额按时到位,

  直属生产性事业单位要在现有单位的基础上进行重组,除保留一部分精干的队伍继续从事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地质调查工作外,大部分人员应该进入市场从事多种经营。至于项目承担单位,特别是原地质矿产部各省局地质调查院如何组建,不应该强求一致,不论是归地矿厅管,还是归地勘局管,也不论是独立的地质调查院,还是在矿业公司内部按事业机制保留一部分力量从事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地质调查工作,都是可取的。中国地质调查局主要任务应放在资质审查和质量监督方面,只要资质符合要求,成果质量好,完全可以不管其他条件,因为中国地质调查局与项目承担单位主要是项目联系。

  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是国土资源综合调查,是一项跨世纪的宏伟工程,必须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运行机制。这一机制,首先要区分投资者、业主和项目承担单位的不同身份,明确各自的任务。国土资源部主要负责大调查的规划、计划和成果验收;地调局则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地勘队伍主要通过项目联系承担任务。其次要强化立项工作,增加立项的透明度,使项目立项体现科学性、广泛性和民主性。第三,要广泛引入竞争机制,采取委托承包、招标承包和公开承包等多种方式选择项目承担单位,以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第四,项目成果要采用先进的表现形式,向公众开放,实现社会共享。

  在具体运作过程中,主要应实行严格的项目管理,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在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投资效益,要按照项目管理的要求,使项目决策、管理及作业层分离,理顺各级管理机构及甲乙方的关系。围绕项目立项、项目管理机构的事权划分、预算管理、项目发包管理、合同管理、日常质量管理、资金的审计管理、项目的验收与后评价等环节展开。

  首先由国土资源部和地调局制定计划年度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地质调查项目指南,下发到项目承担单位,由项目承担单位上报地质调查项目计划建议。在一下一上的基础上由地调局进行综合平衡,提出年度地调计划草案(包括主要项目),邀请有关专家进行论证。根据专家意见进行修改,然后报国土资源部批准执行。这里关键要抓好4个环节,一是抓好中长期计划和年度计划的衔接,对一些大型的、重要的项目,要实行滚动计划;二是抓好地质调查任务和所需地质调查经费的平衡,精心测算,动态平衡,留有余地;三是要抓好重点和一般结合,每年既要照顾面上的工作要求,又要突出几个重点,特别是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工作;四是搞好年度计划的批复和执行工作。

  目前,我国地质勘查行业在生产能力上存在着严重的供大于求的局面,也就是地质勘查是一种买方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充分运用市场竞争机制,推动地质调查项目的运作非常有利。(1)对于凡是能够招标的项目都要实行招标,它体现了公平的竞争,防止徇私舞弊。为此,要制定招标、投标的办法或实施细则,实行规范化管理和操作。(2)根据地质工作特点,实行定向委托承包的办法也是行之有效的,它可以通过长期的合同相对固定发包单位和承包单位的关系,有利于建立一支人员素质高、设备精良的专业地质调查队伍。(3)无论是招标、投标或委托承包,都可以对承包单位提出限制条件、严格审查承包单位的资格,把好参与投标和接受委托单位的基本条件关,在此基础上优选承包单位。

  一般说政府对工程招标及投标报价的计算,都是采用预算定额为依据的,这一点已成为“供”“需”双方的共识。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地质工作,虽然有其特殊性,但是经过分解,也可以运用预算定额进行定价。

  加强预算管理是建立新项目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是地质调查工作与国际接轨的需要,是强化经济核算、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的需要,是强化地质调查专项资金和经费管理的需要。地质调查预算定额是预算管理的基础,是核定项目经费、签订经济合同、拨付项目经费、检查经费使用、项目结算、决算及审计的重要依据。

  制定和运用预算定额的基本原则是:“控制量、指导价、竞争费”。即,项目施工所需要的人工、材料、机械设备等实物量,由地质调查局按社会生产水平平均必要消耗量用定额加以限定;对于价,按其所具有的动态属性,运用“动态”的手段加以合理的标定;而对于费率则提供基本反映市场情况的参考值。这一原则的核心是“量”、“价”分离,即实现发包部门管量,动态定价,从而明确发包者和生产者两个利益主体的职责和权益。换言之,也就是发包单位依据定额限定的各种消耗量,确定合理的标底,允许报价在一定的限度内浮动,承包者则根据本单位的技术经济条件,结合市场行情和竞争需要,确定价格。需要指出的是,采用招标方式确定项目承担单价,并不是价格越低越好。在一般情况下,低于或高于底价一定幅度,均应做为废标处理。

  监理是国际工程施工通行的做法,能够保证项目的施工质量和工期,提高投资效益,地质调查项目的实施,也必须运用这种办法。搞监理,关键是要有一支专业的高素质的监理队伍。根据地质调查的情况,监理队伍的产生不宜采取用经费养专业队伍的做法,而应由中国地调局聘用一批经验丰富的老专家从事这项工作,基本情况输入微机管理,有项目,就近聘用。监理人员主要保证施工队伍严格按设计进行工作,违反者有权要求返工,设计重大变化,要及时向主管部门汇报,要实行质量否决一票制。

  地质工作以往的工作规范、验收标准,都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制定的,不少方面已经难以满足工作的需要,必须组织专门的力量进行修订。制定新的验收标准,要充分考虑地质调查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体现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体现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要求,反映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

  新的验收办法,要明确验收的程序、责任单位、具体责任人,建立起权责对应的验收制度。资料要在汇交的基础上进行验收。要建立项目评级标准,可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级,三级项目资料不能验收,必须令其补充工作;同时,也要建立起地质勘查工作的激励机制,项目质量差,要相应扣减预算,多次不合格者要取消其承包资格。项目质量好,则要相应追加预算,体现奖优罚劣。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性地质工作改革必须解决这样几个问题:(1)必须有明确的投资主体。企业的组织结构以一个大型地质勘查矿业投资公司、大量小型地质勘探公司和地质技术劳务公司为宜BOB半岛。大型地质勘查矿业投资公司逐步变成资本经营公司,进行商业性地质工作运作。(2)必须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积极争取国家、地方、企业、外商、个人对地质工作的投入,特别是要争取股份上市,积极利用社会资金;(3)必须形成商业性地质工作运作的新机制,实现地勘经费的拨改投。对此,建议:

  在原有地勘单位生产经营结构调整中,利用自己掌握的矿产资源优势,发展矿业,是求生存、求发展的最重要的途径。可以说在未来十年、二十年以后,谁现在掌握了矿产资源或具有突出的找矿技能,谁就是中国矿业的主宰。因为那时,现有的矿山大部分已采完,进一步开发,全靠新找的或现在掌握矿源的单位。而地矿部门有些地勘单位就具备这个条件。

  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拨地勘费只承担公益、基础性、战略性地质调查的经费;商业性地质勘查经费是谁受益,谁投资。在这种情况下,吸引社会资金,投资地质勘查工作,就成为商业性地质勘查工作改革的关键。

  建立地质矿产投资公司的途径很多,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矿业公司为了自己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要加大对地质勘查的投入力度,或在矿区找矿,或开辟新区,寻找新的资源基地;此外,社会上很多其他类型的公司或私营企业,为了分散投资风险,必然要开展“一业为主,多种经营”,也会向矿业渗透,关键是要改善矿业的投资环境,首先要进一步完善并严格执行地质资料汇交办法,只要是国家投资进行的地质勘查工作,都必须向国家有关部门提交资料,以便形成公平竞争的环境;其次要加大矿业秩序整顿力度,严格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就地勘行业而言,多数地勘单位将成为地质勘查作业施工单位,他们是地质矿产投资公司的打工者,只有少数有矿产开发远景的地勘单位经过扶持,有望成为地质矿产投资公司。

  然而面对着许多都有找矿远景的地勘单位,究竟把开矿扶持金拨给谁,却是一个比较难办的事情。第一,如果按照传统的办法分配,没有一种机制约束分配者,就不会有好的效果。因为分配正确(有效益)和分配不正确(没有效益),同分配单位、分配者没有利害关系。第二,开矿扶持金毕竟是“僧多粥少”,难以集中资金保证重点。鉴于上述情况,省市区地勘局对开矿扶持金实行企业机制运作。办法是成立专门经营这部分资金的地质矿产投资公司。对上,它承担这部分资金的保值、增值的责任;对下,它实行优化配置,发现哪一个地质成果好,哪一个自然丰度和地理位置有竞争力的项目,就投向哪一个。它追求的是投资回报率,是投资的偿还期。这就真正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资金是现代矿业经济得以运行血液。在西方国家,矿业当其生产脱离手工采掘阶段,需要开发和利用新兴科学技术时,与金融业联姻,建立有效的矿业资金市场,就成为继续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题之一。在世界矿业经济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和一体化的今天,基本上已经现出了统一的全球矿业资金大市场。国际矿业资本流通已凌驾于矿产品市场之上,成为世界矿业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之一。

  我国目前有20多家矿业公司已经上市,其中部分上市公司的招股项目除了矿业开发的采、选、冶项目以外,也有一部分勘查、开发一体化项目。因此,我们想要在短期内筹集社会资金投入矿产勘查项目,必须把目前已经形成的达到规模开发阶段的矿产勘查开发一体化企业规范化改制成矿业公司,再组织股份制上市,然后通过上市公司,利用筹集的资金开展勘查开发一体化项目,以实现矿产勘查的间接资本市场。

  在这方面,中矿总公司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1998年初,为实现中矿总公司资本的扩张和跨跃式发展,中矿总公司利用部新注入资本金的有利条件,先后收购了山东招远集团公司罗山金矿、广西河池有色金属公司的部分股权,并在系统内进行了资产重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包装上市组建了中矿金业股份有限公司(筹)。仅通过系统内部部分存量资产(1.9亿元)启动和控股了15亿元左右的社会资产,预计可筹储资金5亿元以上。目前中矿金业股份有限公司(筹)的预审材料已上报国家证监会,等待审批。

  由于中国的矿产资源非常丰富且分布非常广泛。所以在进行地质勘查时应该充分考虑当地的地理特征及人文特点等,应结合人口分布、国土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化格局,多方面的规划地质勘查工作区域布局,从而引导商业性的地质勘查工作能够更加顺利有序地开展并得到迅速的发展。

  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于2011年4月1日发表的《全国地质勘查规划》,可以得知近三年内中国的矿产地质勘查的重点工作布局如下:

  为了地质勘查的工作进行能够在基础性作用上更大程度的发挥,统筹和部署工作也必须提前完成。中国向来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实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方式,要将公益类型的一部分地质调查工作与商业性质的一部分的地质勘查工作进行结合。同时,也要把矿产的勘查工作与环境问题相结合。统筹中央与各个分散地区的地质勘查工作,对于规划区所开展的地质勘查工作,也要进行统筹。并且在基于国内地质勘查事业的发展的同时还要积极拓宽对外的前景,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率先完成地质勘查工作的统筹规划。

  立足于中国的优越的矿产条件,要分清主次,加强对一些重点矿区地质的勘查工作。格外要引起注意的是矿产种类以及重点的成矿区域所开展的勘查工作,要从深度和高度全方位地调高地质勘查的水平,以此来迎合当代社会迅速发展的经济与科技实力,立足眼前,积极拓展,展望未来。

  立足于我国“科技兴地”战略,注重创新基地建设,从而加快地质勘查工作现代化步伐。发展勘查技术突出重大地质理论问题研究,把地质区位优势变为科技创新优势。 地质部门要以科学的态度分析问题,巧妙转化资源和地域 ,充分利用科技创新成果,为地质勘查技术的发展提供一定的保证不断完善地质科技创新体系,将科研与勘查的有机结合,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要更好地开展地质勘查工作,不仅仅在中央上,更要在地方政府所负责的工作上进行完成,俩者还要注意互相配合,互相协调。要能够调动每一个地区,各个部分的参与性,造就积极竞争的局面,从而形成一种多渠道投入的地质勘查新机制。另一方面,也要尽快完善商业性矿产勘查机制,让财政资金的流动在对整个社会的资金流动中起引导作用,也能作为其他社会投资的吸引力和拉动力。

  要采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模式,即一个国内市场,一个国外市场;一个国内资源,一个国外资源。针对国内资源,要充分挖掘其潜力。要进一步促进国内资源的对外开放,积极地与国外的企业进行合作。而针对国外市场, 则要加大对一些国外的企业的合作,要积极地“走出去”并“引进来”,促进双方的交流,取长补短,一次提高矿产资源的保障以及勘探技术的进步。

  基本原理为在地表进行人工激发地震波,由于地下介质在弹性和密度上有着一定的差异,所以会对接收到的地震波进行研究和分析,从而预测推断出出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其基本操作为:工作人员在地面通过一些探测仪器向地下发送地震波,由于岩层有分界面,而在这些特殊的分界面上,地震波将会法上一定的物理反应,即反射和折射,这时,在地面便可以通过仪器接收到这些反馈回来的信息,再通过对这些反馈信息的分析测量研究,从而对地下的状况对行预测和推断。

  所谓重力异常,就是因为地球的质量分布不均匀而导致地球上不同位置的重力矢量G与正常的重力矢量G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此时,便可以通过重力矢量之差推断出这些特殊的地质体在地球上的位置,预测出其形状,从而大致推测所勘查地区的地质构造情况。在用于区域的地质调查及矿产搜查和勘探的各个阶段都可应用重力勘探o所以要根据实际地质状况进行不同的勘探方案设计。要注意的是,重力勘探有一定使用条件,应用重力勘探的条件是s被探测的地质体与围岩的密度存在一定的差别;被探测的地质体有足够大的体积和有利的埋藏条件;干扰水平低。

  通过观测和分析由岩石、矿石或者其他地质状况在磁性方面的差异所引起的磁异常,由于地磁场的理论分布是有变化的,而实际上测得的地球磁场强度和理论磁场强度是有区别的,便把这种区别称地磁异常。它主要是由地壳内磁性不同的岩石受地磁场磁化而产生的一种附加的磁场。磁法勘查就是通过磁异常进而研究地质构造和矿产资源等的分布规律的勘探方法。

  此类方法主要是通过所测区域的岩石或者是矿石等地质体所具备的一些物理特性,例如导电性、导磁性等类的特征进行分析与测量。 通过对人工或天然电场、电磁场包括电化学厂的一些分布规律和在时间上的一些特性所进行的观测和研究,从而寻找类型各异的有用矿床和研究地质的构造以及解决地质问题的一种地球物理方法。

  这项新型技术在勘探行业被广泛使用,且主要地质勘测方面。其拥有一功能强大的特别系统,把所有得到的信息进行汇集整理,GPS作为全球定位系统,能高效并且精确地测量出所测矿物资源在地下的分布状况,甚至可以辨识地质中的矿物组成成分与构成,是现代科技技术的新结晶,正被广泛采用中。

  遥感是“遥感技术”的简称。是利用各种各样探测的仪器,从较远的距离进行探查、测量或侦察地球上、大气中甚至是其他的星球上的各种事物和变化情况,这种与目标不直接接触而获取有关目标的、信息的技术方法称遥感。而地质遥感技术这项技术是对现代遥感技术的一种应用,通过遥感技术得到空中获得的地质信息,也就是对地质层体对于电磁波,电磁辐射所作出的反应进行分析和研究。

  综上所述,在中国进行地质勘查,要遵循合理布局、统筹规划、重点拓宽 、科学创新 、完善体制 、扩大合作等原则,而地质勘查的方法则有地震勘探、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采用 GPS 感应系统采集法、遥感地质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也要不断地进行创新与发展,在地质勘查方法,更要遵循原则,创新方法,以促进地质勘查的迅速发展。

  [1] 杨联荣,郭峰利.新形势下浅析当前地质矿产勘查及找矿技术[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12):19.

  [2] 罗顿.刍议地质矿产勘查技术[J].科技与企业,2011(7):85.

  [3] 朱国昌.关于我国矿产地质勘查技术与方法的探究[J].科学与财富, 2012(10):121.

  首先,西部地区存在交通不便、缺乏水资源、生态环境差等突出问题,同时西部地区地质勘查的生活条件、工作条件也比较差,职工收入偏低。其次,西部地区的地质勘查程度较低,对勘查工作投入的人、财、物较少。同时西部地区经济落后,其商业地质市场发展极其缓慢,导致地质勘探经济发展难以适应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再次,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较低。虽然西部地区有储量很高的矿产资源,但受交通、环境的限制,以及地质勘查程度偏低的影响,导致难以有效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最后,西部地区本身经济基础薄弱,难以为矿业产业链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推动。

  对西部地区来说,上述因素既制约了当地矿业的持续发展,同时也为其带来了广阔的市场与施展空间。只有抓住机遇,跟随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脚步,才能实现地质勘探业的再次发展。

  目前西部地区地质勘探的基础性工作程度偏低,现有地质勘探工作覆盖面积较少,一些区域尚未完成地质勘探调查,甚至一些区域才刚刚开始地质调查工作,所以西部地区的化探扫面与重力扫面工作远未完成。当前的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精度低且服务单一,难以满足社会与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

  西部地区战略性的地质勘探工作项目受经费等原因的限制,难以正常开展。为了促进西部大开发目标的实现,就需要发挥战略性地质勘探工作的基础、先行以及导向三种作用,通过不断提高西部地区战略性地质勘探的工作程度,为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其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大力支持。

  西部地区由于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制约了它的发展。所以西部大开发要想加快步伐,就需要先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加大在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为各项地质工作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也提出新的要求,尤其是对工程地质工作与基础地质工作。所以在建设基础设施时,应与国家的重点设施建设相结合,优先对重要矿区、经济区与国家重点工程、重要基础建设做好综合地质调查工作。

  西部地区多为干旱与半干旱区域,水资源短缺严重,尤其在西北地区对地表水的利用已经高达70%,再次开发的潜力不大。由于目前可开采的地下水资源利用率只有28%,所以开发潜力很大。水资源的开发与其有效利用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方针。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能缓解当地的饮水困难。所以对地下水资源的勘查与开发利用,首先应该加强对缺水地区的找水工作与防病改水工作,确保当地居民的基本生存条件,地质工作者应该不断努力建立一个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社会发展相协调这样的良性系统。

  西部地区本身具有一大优势就是丰富的矿产资源。对于西部地区来说,其矿业以及与其相关的产业是构成其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对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有利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有利于加快城镇化进程。对西部地区的矿产资源具有的潜力与远景进行全面评价。争取发现新的矿床与矿产资源富集区域,促进当地的矿业发展。

  由于西北部地区的地质构造较为特殊,容易多发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损害了当地的人民的基本生存条件,威胁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建设。所以第一,应不断加强对当地地质灾害的防御、调查工作,对重点地区、重点工程加强其地质环境的综合调查评价;第二,对当地存在地质灾害威胁的市、县进行地质灾害调查;第三,对重要经济区域、重大工程区域、重点城镇、大江大河、交通干线等加强其地质灾害评价;第四,提前做好对大型矿产基地与大型水能基地等可能开发的重点工程的地质综合评价;第五,对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与流域规划提出相应的对策。

  当前的地质工作已经从供应矿产资源扩大到其它产业,涉及了许多领域,如农业、林业、工业、医疗卫生、水利以及旅游等方面。市场需求量大,应用空间广阔,随着其服务领域的不断扩大,对于技术人员的知识、技术水平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相关技术人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技术水平,加强与其它相关学科之间的交流、联系,建立一个新的地质勘探边缘学科。以此为基础,地质勘查就更需要新技术的推动。所以应加强科技教育,提高地质勘查工作的方法、技术水平。

  由于当前国家现有的地调局的地调队伍难以胜任西部大开发的地勘工作,西部地区的地勘工作还需要借助省级以及行政地勘队伍的帮助才能完成对其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的地勘工作。由于缺少高技术地勘者,地勘装配陈旧,难以投入足够的人、财、物到地勘工作中去。同时并未与地调局的直属野战军融为一体。所以应该加快建设野力军,推动地勘工作发展。

  对于转变地勘工作、建设市场主体、建设地勘市场体系以及建设野战军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该系统工程应与西部地区的地勘单位企业化道路进行有机结合。地质勘探单位应该把经济的发展作为改革的基础,所以应加大力度促进本地地勘产业与非地勘产业的发展。通过改革增强其经济实力,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并促进其不断成长,为地勘经济健康、快速、持续发展的实现提供了一定的产业基础BOB半岛,从而促进地勘工作的发展、转变。

  第一,对地质勘查工作的市场体系进行完善。西部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对地勘单位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即地勘单位既要瞄准市场,也要积极争取资源与国调补偿费项目,其中市场主要指的是国家的基础建设市场与矿业市场。同时充分考虑水资源、地质灾害以及生态环境资源,确保地质工作具有可观的市场前景。

  第二,促进矿业权市场的发展。由于西部地区在矿产勘查、开发中投入的力度有限,所以应努力培育矿业资本市场与矿业权市场。强化矿业权保护法人的财产权,规范市场交易行为。国家的相关法律提供给矿业权市场一定的法律保障,对建设矿业权市场并不断完善起到推动作用。

  第三,对西部地区地质资料进行管理机制改革。通过建立关于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的数据库,实行对该数据资源的共享,与此同时,应该突破原有的资料管理制度限制,对非战略性的一些地质资料进行开放,为来此投资的矿业者提供服务,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再次投资。最终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西部地区发展虽面临一定困难,但也带了机遇,只有抓好机遇,迎接挑战,才能加快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步伐。通过发挥其丰富的矿产资源与地质勘查的优。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