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B半岛·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BOB半岛新闻中心
地BOB半岛勘范文10篇
发布时间:2024-06-11 22:14
  |  
阅读量:
  |  
作者:
小编

  bob半岛体育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地勘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1、地勘院会议包括:院长办公会议,院工作会议及其它临时性会议。 2、院各类会议由综合办公室按领导要求组织、安排,并负责通知与会人员参加会议的时间、地点、议题及需准备材料。

  5、各分院、资源公司、各部门应严格落实会议精神,综合办公室按要求督查落实情况。

  2、院各类会议由综合办公室按领导要求组织、安排,并负责通知与会人员参加会议的时间、地点、议题及需准备材料。

  作为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公益性服务主要载体的地勘事业单位,其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资金,绩效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并且逐渐从注重投入到注重产出,更关注结果,管理利用公共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将成为核心关注点。因此国家审计在对地勘事业单位审计时关注资金的使用是否节约、有无损失浪费等经济性方面的问题;关注管理是否适当、是否讲究效率、项目目标是否实现、决策是否失误等效率性和效果性的问题。同时,我国地勘事业单位已经具备绩效审计的条件,一方面,地勘事业单位实行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建立以及政府采购的推行,都为开展绩效审计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另一方面,国家审计已经在地勘事业单位开展绩效审计的试点工作,为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具体列举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结合经济责任审计开展绩效审计。在对地勘事业单位领导的任中、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运用绩效审计的审计思维,对其所在单位的预算执行及其他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和效益性;国有资产管理使用情况;重要经济事项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进行了分析,并从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管理、规范操作等方面提出了审计建议。审计报告得到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被审计单位根据审计意见、建议积极地进行整改和落实,绩效审计的成效进一步显现。二是坚持绩效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并重。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是对被审计单位是否真实、公允地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计处理方法前后期是否一致发表审计意见,而绩效审计是对被审计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发表审计意见。绩效审计所需证实的绩效指标有一些需借助于财务收支审计所审定的财务数据,但它并不是财务收支审计的简单延伸,绩效审计还弥补了财务收支审计无法提供的信息,如被审计单位审计项目等是否达到其预期目标等。因此,在实践中绩效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互补,更好地、全方位地发挥审计监督作用。三是预算执行绩效审计。在项目预算执行审计过程中,组织由审计、财务人员、技术业务人员构成审计组,从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预算批复文件及审查意见、项目预算的执行及项目实施的绩效等进行了客观评价,针对项目预算执行不到位等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通过对项目实施绩效审计,促使项目单位加强预算管理,更加重视项目的后期运行工作。通过对地勘事业单位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加大的审计监督力度,地勘事业单位严重的违纪违规问题明显减少,财务会计活动也日愈规范化,促进地勘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对地勘事业单位的审计实践,反映了财政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效果是否良好,是否按预算执行;被审计单位是否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维护了国有资产的安全等。在具体实践中,抓住当年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提高了审计监督的时效性和针对性。说明审计部门已经摸索和积累了绩效审计的经验和方法,为绩效审计的全方位、多层次地全面开展奠定基础。虽然地勘事业单位在审计实践中涉及了绩效审计的内容,但在实际开展的审计过程中还存在薄弱环节,对绩效审计工作的认识仍不全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大多数地勘事业单位绩效审计是从资金到资金,重点关注资金使用带来的经济效益,较少关注政策执行及效果评价,绩效审计的目标和层次有待提高;二是地勘事业单位开展绩效审计工作的法律保障体系不完善。我国的宪法中没有明确规定实施绩效审计的法律条文,导致在开展绩效审计时缺乏相关的法律依据;三是地勘事业单位绩效审计工作缺乏科学、可行的评价标准。当前针对不同行业绩效审计尚未形成一套规范、科学、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由于缺乏统一规范的评价标准,造成审计人员进行专业判断时依据不足。即只有财务指标,没有非财务指标。在这种情况下,就造成了对绩效的评价依据不足,无疑会影响绩效审计的质量和审计结论的可信度;四是绩效审计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目前我国审计机构工作者往往知识结构单一,绝大多数审计人员是会计、审计等经济类专业人员,缺少复合型人才。现有审计人员工作阅历少,缺乏具有宏观视野看待和审视问题的审计人员;五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开展绩效审计工作中运用不足。随着审计工作的深入,要求审计人员从关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合规性,到更多地关注管理过程和各类数据的综合分析等方面的情况。需加强审计管理信息化和计算机辅助审计等现代审计技术方法,不断适应绩效审计工作的要求。

  提高认识,不断总结,进一步扩大事业单位绩效审计试点面和试点内容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地勘事业单位要提高各级领导及全体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当前开展绩效审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提高被审计单位对绩效审计的重视程度,促进地勘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建议建立一个完备的绩效审计专家人才库,帮助并指导绩效审计工作。根据审计署:“到2012年,每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建议先从面上普遍推开,在实践中确定重点,更多地关注地勘事业单位政策执行情况及效果评价,摸索和总结建立符合实际的绩效审计方法体系。与时俱进,加强绩效审计立法工作,完善审计法律体系依法审计是审计的基本原则,只有在法律上明确绩效审计的地位,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时才能有法可依。制定绩效审计法规体系既是对绩效审计工作的规范,也是深化和拓宽绩效审计的保证。当前,我国《审计法》、《预算法》、《会计法》之间存在着不衔接、不配套的问题,多数财经法律、法规、规章没有明确审计机关是执法主体之一。经修订的《审计法实施条例》虽然增加了绩效审计的内容,但尚未突出其重要地位,行业系统的审计监督处于窘境。修改《审计法》,建立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制度,完善审计法律体系,明确审计机关绩效审计职责。进一步建立地勘事业单位绩效审计的指标评价体系地勘事业单位绩效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科学、可行的指标评价体系作为依据。建议:一是参考《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结合地勘事业单位实际情况及预算、决算,分门别类地建立切合实际、科学可行的可量化的不同层次的项目绩效评价标准及行业绩效评价指标标准体系。二是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及主管部门或单位内部的制度、规定,国家下达的地质勘查项目任务、计划、预算和有关的技术定额(经济定额或预算标准来设立地勘事业单位绩效审计的指标评价体系)。如:财政预算编制的情况、财政预算内的地勘项目设计任务完成程度与取得地质成果、财政预算内地勘项目主要实物工作量设计任务完成情况、部门事业发展目标实现程度、当年财政拨款结余资金占财政拨款的比重、项目预算完成情况、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政府采购管理等内容进行审计、监督和评价,并在以后的审计实践中结合实际情况予以动态维护和完善。大力加强地勘事业单位绩效审计人才队伍的建设绩效审计事业可持续发展,需要一支高素质、高技术、高专业水平的多领域复合型人才队伍。目前地勘事业单位审计队伍的主体是审计、会计人员,其人员结构、业务能力水平等有较大差距,无法满足绩效审计的需要。因此,要以适应审计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要加强经济管理、工程技术和计算机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培训,增强审计人员的工作熟练程度,保持和提高审计人员的责任感,不断提升审计能力。提高地勘事业单位绩效审计工作现代化技术利用的水平和能力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发挥互联网作用,注重日常的信息收集、整合,与财政、工商、税务、银行等部门建立经常性沟通联系机制,加强信息数据的综合分析。及时掌握财政、财税、财经的新动向和新特点,了解政府和有关部门为加强和规范财政管理制定的政策措施,提高审计人员获取、处理和传递信息的能力,提高综合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提升绩效审计的成果。建议通过网络实行审计工作动态管理和项目跟踪审计,强化计算机审计运用,提高现代审计水平。

  经济新常态不仅对我国企业的经营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事业单位的日常经营管理也产生了很大的触动。经济新常态对地勘单位的财务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过去地勘单位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将工作重点放在事后反应上,难以及时的对地勘单位的各项业务决策提供决策辅助。新常态下经济形势日益复杂,地勘单位只有进行财务管理模式转型升级才能满足单位的快速发展。因而财务转型既是必然,也是必须的。在经济增长放缓的新常态下,地勘单位需要及时调整财务管理模式,才能尽快适应新常态下的经济环境。

  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勘单位的性质为事业单位,如省地矿局是省直正厅级事业单位,下属多个地质大队主要承担地质勘查任务。但随着改革的进行,部分地质单位特别是具有企业性质的单位已经逐渐转型。地质勘探单位因为其工作性质的原因,涉及的项目周期长、资金需求大,如何在长期勘探过程中做好财务管理工作,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问题。经济新常态下,国家严厉打击各种腐败问题,地勘单位因为项目周期长、项目金额巨大,存在着一些管理隐患。部分地勘单位发生的问题充分说明了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在预算方面存在漏洞与执行过程中监督没有落实到位是主要的原因。

  【摘要】文章从地勘单位发展战略的背景和现状出发,阐述战略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所在,进一步提出具体实施方案,建立完善的制度加以辅佐管理。

  地勘单位发展战略是指地勘单位面对激烈变化、严峻挑战的经营环境,为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而进行的总体性谋划,是地勘单位如何运行的指导思想,它是对处于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中的地勘单位过去及未来运行情况的总体表述。它帮助地勘单位明确自己的使命、目标,从而为制定经营决策打下基础。它试图超越地勘单位日常运行的细枝末节,考察地勘单位总体的发展问题。换言之,就是在符合和保证实现地勘单位使命的条件下,在充分利用环境中存在的各种机会和创造新机会的基础上,确定地勘单位同环境的关系,规定地勘单位从事的经营范围、成长方向和竞争对策,相机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分配地勘单位资源,从而使地勘单位获得某种竞争优势。适宜的战略能够引领地勘单位在剧烈变化的环境中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成功培养自己的核心能力。

  矿产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几个资源总量大、配套程度较高的矿产资源大国之一。根据国新办2004年6月18日《中国的矿产资源政策》白皮书显示,中国已发现矿产171种,探明储量的矿产158种。目前,中国92%以上的一次能源,80%的工业原材料,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和30%以上的生活用水来自矿产资源。

  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2006年度国土资源形势分析报告》显示,2006年我国地质勘查投入为416亿元,比上年增长20.6%。这是我国地勘投入自2003年以来,连续第四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论文摘要:只有认清地勘单位的管理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使地勘单位的财务管理活动在经营发挥出关键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地勘单位财务管理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经营管理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勘单位的事业经费逐年减少,地勘单位走向市场,相继成立了许多多种经营实体,形成了地勘单位靠财政拨款和对外创收维持生存的两种局面。这使地勘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方面地勘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仍未摆脱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另一方面地勘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的发展又跟不上市场经济的发展,地勘事业单位经营模式的多样化给财务管理带来难度。

  现行地勘单位财务管理水平落后,财务监督功能弱化,其主要存在以下五点问题:

  当前,地勘单位属于国家专业技术性的事业单位。伴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地勘单位在绩效管理方面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地勘单位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其绩效管理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绩效管理的研究。当前我国地勘单位的绩效管理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以此更好的推动地勘单位的健康发展。

  当前,随着地勘事业的不断发展,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思想严重束缚着地勘事业的绩效管理。许多地勘单位的领导在实施绩效的管理中缺乏压力,忽视绩效管理投入,出现产权缺位的现象;有的只停留在口头上的重视,在实际行动中缺乏必要的动力。在地勘事业单位中的员工往往存在对地勘工作绩效管理的认识不到位,甚至出现了对绩效考核的抵触心理,加大了部分地勘单位对于绩效有效管理的难度。在部分地勘单位中,部分管理者将绩效考核与干部提拔等作为一种手段来推行,在发展理念上出现了错误的理解,导致在绩效考核方面出现了缺乏整体性和长远性的问题,使得地勘绩效管理工作很难正常运行和开展。

  首先,在地勘单位的考核指标中存在较为宽泛的现象,部分指标考核难度较大。从考核指标来看,主要表现为对德能勤绩四方面的考察,但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具体量化,往往存在流于表面的现象。在地勘单位工作人员通常由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人三类组成,在实际工作中如果单纯的制定统一的绩效标准,有失科学性。其次,在地勘单位的考核出现形式单一的现象,甚至出现了考核周期设置不合理的现象。多数的地勘单位采用自上而下的形式进行考核,容易形成内部权利的等级,员工的不满情绪较高。同时,在大多数的地勘单位,考核的周期往往都比较长,一般情况下为一年。最后,多数的地勘单位在绩效分配上往往陷入考核结果成为员工资金分配的一种手段。

  地勘单位财务信息化管理不仅解决了基本会计核算的数据收集、统计和计算功能,还使传统会计核算上升到了现代电子信息化管理会计阶段,为企业管理制度和措施的制定、实施提供强有效的决策信息依据。一方面,地勘单位由于经营活动的特殊性,单位财务管理和监控受时间、空间和资源等方方面面的制约,地勘单位上属部门难以对下设机构实施直接的财务收支监控;另一方面,地勘单位财务信息化系统是随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展开,目前地勘单位许多项目都处于偏远地区,进行信息化管理的硬件和软件设备有限,相关专业技术人才也严重匮乏。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地勘单位越来越重视财务信息化管理。企业不仅关注财务会计工作的管理职能,还充分认识到财务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然而,地勘单位进行财务信息化管理受到硬件设备配置、网络建设和软件开发等外部条件的制约,且相关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安全保障也不够充分。除了外部条件的制约,地勘单位内部因素是影响财务信息化管理的主要原因。(一)地勘单位财务信息化管理缺乏有效、合理的信息处理程序。地勘单位进行财务会计工作的流程受到会计流程的影响,传统会计信息处理程序还离不开手工方式,因此财务信息数据的处理和收集过程存在很多不足。首先,地勘单位财务数据处理的环节较多,财务信息化处理需要计算机通过记账凭证生成,而地勘单位会计工作离不开手工方式,增加了会计信息数据的处理环节和内容。其次,地勘单位财务信息内容分散,项目地点分散,周期较长,会计数据量巨大,通过数据分类对财务信息进行有效处理,增加了人工成本,并且对财务信息数据内容处理的难度较大。第三,地勘单位财务会计数据存在重复存储问题,由于地勘单位项目多、周期长,会计数据处理较为复杂,会计核算主要是后期核算,对地勘项目的实时信息把握不全面。(二)地勘单位财务信息化管理难以发挥管理职能。财务信息化管理,不仅是为了提高财务会计的记账和数据处理效率,还是进行项目决策和管理发展的重要依据。地勘单位财务信息化管理具有多个模块系统,虽然各个系统模块内部能够实现数据共享和有效传递,但是财务信息化管理还是一个相对自我封闭的系统。财务信息化管理只有将会计系统与其他系统进行连接,建立相互有效的分析和共享桥梁,才能真正实现财务信息的管理职能,为管理决策提供有力支撑。地勘单位财务信息化明显缺乏综合效应,会计信息的收集和处理缺乏信息技术,会计信息系统没有与其他功能系统实现信息共享,会计信息不仅缺乏时效性、系统性,还存在使得这种滞后性成为一种理所应当的会计理念。因此,地勘单位财务信息化管理没有搭建会计信息系统与其他系统共享“桥梁”,难以充分发挥财务信息化的管理职能。(三)地勘单位财务信息化管理缺乏有效性。地勘单位发生的业务活动存在大量会计信息数据,会计信息以记账凭证为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起点。在会计信息数据收集和处理过程中,会计人员对信息的判断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地勘单位项目周期长、地点偏远,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程度有限,这极大地降低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在地勘单位财务信息化管理中,财务信息处理方式降低了信息数据的处理速度,损失了大量有用信息,加上会计流程和处理模式的局限,会计人员所提供的财务信息的详细程度和有效性存在不足。因此,地勘单位财务信息化管理无法为信息使用者提供管理依据,缺乏信息有效性。(四)地勘单位财务信息化管理无法满足管控需求。地勘单位财务信息化管理不仅为单位内部经济管理提供决策的重要依据,还为外部使用者提供信息支持。由于地勘单位财务信息化管理包括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分开降低了经济业务信息传递的驱动力。会计信息数据在冗长、刻板的转换过程中,可能遗漏了大量重要的管理数据和业务信息,因此管理会计所利用的信息数据难以全面和有效。地勘单位财务信息化管理工作难以协调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存在的差异,不一致的数据信息给决策带来困惑,无法满足企业管理、控制的需求。(五)地勘单位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缓慢许多地勘单位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相当缓慢。一方面,地勘单位会计部门和会计人员对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相关信息化技术人才匮乏,会计人员无法应付计算机与会计信息的结合,忽视了信息化软件在财务管理中的功能。另一方面,地勘单位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不够完善,除了会计核算系统,与其他系统相衔接的管理信息系统没有完全建立。此外,各个系统间也没有高度集成,没有形成系统间的有效交流和互动,因此地勘单位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不完善BOB半岛,工作人员无法对地勘项目过程的环境和内部环境变化做出快速有效的反应,从而降低了整体的运作效率。

  (一)明确地勘单位财务信息化管理的目标,制定实施计划。财务信息化管理是地勘单位信息化的重要组成内容。地勘单位财务信息化管理需要对财务信息化的目标和内容作出整体规划,全面有效地指导财务信息化实现管理职能,同时适时引进信息技术,充分运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及时满足单位的发展需要,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以实现地勘单位的战略目标。一是成立专门管理部门,制定和负责项目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各项工作,确保财务信息化管理工作按照计划执行,并定期优化信息管理系统,优化信息技术。二是建立专项资金,由于地勘单位财务信息化管理是一项系统、长期的工作,前期投入较大,需要长期资金支持,因此建立专项资金,并进行严格的项目验收和审计工作。(二)构建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完善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地勘单位财务信息化管理要充分发挥管理效用,需要为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与地勘其他系统搭建“桥梁”,因此,地勘单位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构建信息共享平台。通过统一的系统平台,对各个系统进行整合,提高财务信息的实用性,充分利用财务信息资源的管理效用,真正将分散的会计数据转换成为有用的管理信息。通过构建信息数据的共享平台,完善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以充分发挥财务信息的管理职能。(三)制定数据运用标准,充分发挥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作用。地勘单位经济活动分散,项目周期长,相关会计数据不仅数量巨大,还相对分散不易整合。地勘单位首先要根据各个项目实际情况建立数据运用标准,各个系统之间基于运用标准进行管理和控制。数据运用标准包括基础数据标准、项目流程、财务支出等标准,地勘单位基于数据运用标准,通过财务信息化管理进行管理和控制,规范和控制项目开展及各项活动,构建一个有序的管控体系。因此,制定数据运用标准,通过有序的管控体系,以充分发挥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作用。(四)协调地勘单位项目业务活动与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关系v地勘单位以勘探项目为主开展业务活动。根据项目勘探主线,地勘单位要协调各个业务部门之间的关系,保持部门间的信息同步。由于地勘单位勘探项目的地点较为偏远,项目支出和项目进度与财务信息难以保持同步。因此,地勘单位财务信息化管理必须重视同步性问题,关注项目活动的财务信息的时效性,协调地勘单位项目业务活动与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关系,保持项目活动与会计数据的同步,提高财务信息化管理的有用性。(五)加强信息化系统的硬件和网络系统安全的控制工作。地勘单位财务信息化管理主要依赖于计算机硬件、网络系统和信息技术,加强计算机硬件、网络系统和信息技术安全的控制工作,保证信息系统运行安全,减少外部环境因素和信息技术革新对信息化系统管理带来的不安全因素。首先,对不同部门、资源进行授权管理,利用接触控制保障授权人的使用安全性和资源正确性。其次,利用数据保密、相关安全软件以及识别功能,加强网络系统的安全BOB半岛,并为数据的使用者提供有效保障。最后,定期对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计算机硬件、网络系统以及信息技术进行安全核查,保证各个系统的稳定运行。(六)正确认识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提高工作效率。地勘单位构建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不仅是为战略目标服务的,还是制定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根据单位战略目标制定有效的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必须正确认识地勘单位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让系统衔接的各个部门对战略目标有明确的认识,并制定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执行计划。此外,要充分运用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必须具备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一方面要引进信息技术方面的专业人才,保证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顺利实施;另一方面,还要提高会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水平,从而保证财务信息化管理在各个部门的有效衔接。

  (一)转型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求。新常态下地勘产业经济必须适应新情况、新变化,进一步增强对地勘经济转型发展紧迫性和必要性的认识,通过转型发展实现新的均衡,朝着更平稳、质量更高的方向发展。实施地勘产业经济转型发展,是贯彻关于“三个推进”和“四个着力”重要讲话精神的战略部署,也是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地勘系统改革和改制转企的推动举措,也是实现地矿集团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需要。我们要高度重视,进一步提高认识,将思想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布局高度上来,紧绷“稳定”之弦,直面地勘产业发展形势挑战,切实增强加快转型发展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加快推动地勘产业经济转型发展。(二)转型发展是应对新常态下市场变化的迫切需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地勘单位发展面临新的拐点。与此同时,地质工作作为国家建设的先行性、基础性工作,也面临着新形势、新要求,正向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并重发展,地质矿产工作投入由传统固体矿产向能源矿产倾斜。根据全国矿业市场的变化和发展趋势,辽宁地矿集团及下属各大地勘单位要积极开拓思路,多措并举全方位加强探矿采矿等地勘建设,抓细抓早对地勘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优化,转变传统的地质工作观念,汇聚力量谋求跨越式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做出更大的贡献。(三)转型发展是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加快地勘单位转型发展是“十三五”建设的重要目标,辽宁省要紧抓发展机遇,积极推动地勘单位转型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地勘单位的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将实现由生存型事业单位向发展型企业集团转型。辽宁地勘企业队伍规模比较大,辽宁地矿集团是在各大地质局的基础上整合新组建的,其经济发展、效益、职工收入相对落后于发达省份,要扭转落后局面,就必须抢抓机遇、拼命工作、形成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转型发展,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努力推动辽宁地矿集团各项工作上新台阶,贯彻落实“三个推进”“四个着力”的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逐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通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地勘产业经济进入全新的发展时期,相信在各级政府和行业部门的积极努力下,地勘行业的发展将进一步走向正轨,地勘产业经济将迎来新的发展。新常态呼唤“新思维”,新思维催生新举措。地勘单位要主动适应新常态,打破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谋求新发展。(一)始终保持专注发展定力。2015年2月12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由于经济增速的放缓造成矿产品需求减少、价格下跌,导致勘查资金投入减少、地质勘查市场萎缩,地质矿业等产业板块也受到一定程度影响。我省既不能无所适从、丧失方向,更不能悲观叹气、丧失信心,应该清醒地看到,经济发展对矿产品的需求是持续的,仍是引领地勘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如今,我们又迎来了国家推动实施“一带一路”的历史机遇,必须抢抓机遇,保证地勘产业经济稳步增长,做强做大做实优势产业,全力提升拓展市场的竞争力,这对于实现基层地勘事业单位的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二)聚焦改革激发创新活力。改革是发展的最大“红利”,创新也是一大改革,是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手段。为了应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我们要像强调的那样———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坚持上层设计与底层创新相结合,及时跟进地勘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推进步伐,解决制约地勘单位体制机制、科技引领、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等诸多问题和矛盾,大胆尝试混合所有制改革,坚持以科技引领产业、以人才助推产业,为地勘产业发展注入市场动力,做强地勘主导产业、做优地勘延伸产业、做大做强地勘经济,不断增强地勘队伍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三)科学探索开发管理潜力。强化内部管理,开发管理潜力,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进一步认识到科学管理手段是促进单位科学发展提质增效的重要保障。在新常态下,地勘单位不仅要重视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安全生产的严格化、监督审计的科学化、办公自动化与信息化,加快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创新投融资机制,还要加强法治思维的运用,以此全面提高管理水平,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保障。一方面要将法治思维与制度建设相结合,根据“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中针对各项制度建设的意见建议,做好梳理完善,注重落实,明确最好的凝聚力是管理制度的完善和执行,形成“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的规范程序,确保依法治企,合规经营。另一方面,要将法治思维与队伍建设相结合,围绕地勘单位发展实际,组织开展普法活动及合同法律知识等专项培训,增强职工尤其是经营管理人员法治意识,提升他们运用法律来解决现实问题,为全局发展保驾护航的能力。(四)真抓实干汇聚增长动力。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生态文化为支撑,突出地勘产业服务社会经济的生态内涵,努力构建地勘产业生态经济体系。针对所有的宏伟蓝图而言,均要依靠实干进行绘制;针对所有的美好愿景而言,均要依靠实干予以实现。滚石上山靠拼搏,振兴发展要实干,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3月7日参加辽宁代表团审议时关于“三个推进”的重要讲话精神,为辽宁振兴、为地勘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地勘单位发展中,所有从业人员均要树立“艰苦创业、献身地质事业、积极开拓、努力进取”的理念,并且充分认识到市场开拓离不开实干、产业升级离不开实干、找矿突破离不开实干、所有发展成果离不开实干的现实,从而努力抓住实干,并且贯彻实干,从而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实现地勘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006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标志我国对地勘工作的重视达到了一个阶段以来的新高速,更是明确了我国地勘工作的根本目的和工作重心。地勘单位应围绕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进一步强化措施、夯实基础,用大资源观统领地质工作、推进地质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争取让地勘事业在提质增效BOB半岛、转型发展上取得实效,以卓有成效的工作推进转型发展。(一)强化地勘单位内部管理。在当前国家和地方体制改革的大趋势下,地勘单位要深刻认识到在内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想方设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对单位内部的管理机制进行改革。无论是体制机制改革,还是内部管理机制改革,都需要我们逐步推进,循序渐进,在改革中逐步建立和健全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要求的新体制。新的管理体制中,要着重强调约束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以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作为发展契机,善于运用经济的、行政的和法律的手段进行工作和管理,推动改革的快速进行,使地勘经济科学合理迅速地得到发展。(二)推进地勘单位体制改革的角色转变。随着政府逐渐从商业性地质领域退出,地勘单位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改革对地勘单位的冲击巨大。但是,目前地勘单位总体形势还是比较好的,在改革中遇到的困难也是局部的、暂时的。我省应进一步围绕新常态下国家重大需求,聚焦公益性基础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勘查,以发挥国家财政出资的效用。组建地矿集团就是为了进一步减少矿产勘查投入,并将省级财政重点投入到社会必需的基础性和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中来,颠覆以往地勘单位的生存、发展模式,地质勘查工作投入正面临结构性调整。地勘单位要扎实稳步推动“事”“企”角色转变,紧紧抓住体制改革的大好时机,充分发挥国家优惠政策的作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积极招商引资促进地勘产业实体经济的迅速发展,增强地勘队伍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提高地勘产业经济实力BOB半岛。(三)强化基础地质调查拓展地质服务。我们要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和单位优势,坚持转型发展,努力拓展思路,才能适应经济新常态。强化基础地质调查,发挥地勘工作超前部署BOB半岛、先行先决的作用,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功能,争取好的找矿成果;围绕地方生态、环境和民生问题,积极拓展领域、深度融合,提高勘查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推进地勘工作转型发展;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功能,密切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地勘队伍的比较优势,积极献言献策提出好的建议,找准解决相关问题的切入点,积极参加地方政府发展规划论证与制定,为地方提供优良地质服务的业绩赢得市场、赢得支持,在新常态下获得服务和发展的良好态势。(四)是转换经营机制坚持融入地方接地气。随着体制改革的推进和完成,地勘部门或单位将成为符合市场要求的企业主体和商业性矿产勘查主体。地勘事业的发展,必须始终树立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理念,在主动融入中寻找自身发展的结合点和着力点,扬地质服务之长,补矿产勘查之短,通过实实在在的作为,赢得地质工作的社会地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地勘产业要想发展,就必须转换经营机制,加强企业合作,延伸产业链条,拓展服务领域,风险勘查融资。地勘行业和地勘单位要紧紧抓住我国推出的“四个全面”建设、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和建设富庶文明幸福新辽宁战略,贯彻落实东北振兴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利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有利时机,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克服不利因素,争取覆盖辽宁、面向全国、走向世界。我们要抓住发展机遇,建立健全风险勘查资本市场,拓展多元化的矿产勘查融资渠道,扩大和延伸地质工作发展空间,围绕建设富庶文明新辽宁中发挥支撑作用,进一步提高地质工作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能力。

  摘要:企业审计是我国审计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地勘企业产能模式在不断提高。地勘企业的审计工作有利于完善企业内部的控制机制,从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随着我国企业改革的推进,地质勘探企业的产权关系逐渐变得复杂,企业审计对地勘产业的决策质量越来越重要。但是随着企业经营方式的变化,地勘企业的审计受到各方面环境的影响,因此在审计上面临着众多的风险,企业要采取措施对风险进行规避。本文介绍了审计风险的概念,并提出了地勘企业审计风险的原因,指出规避企业审计风险的策略。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也发生了一些重大的变化,地勘企业的内部审计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有着重大的意义。但是目前地勘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存在诸多风险因素,因此地勘企业必须要合理规避审计的风险,以促进企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企业的审计风险,主要是指审计单位在经过审计之后,没有正确、科学地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导致企业内部产生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做出了错误的审计决策。这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在企业的财务报表或者企业的内部控制中存在着明显的漏洞,但是在实际审计的过程中,审计人员却内有发现;第二,能够反映企业的经济状况的财务报表的资料或者内部控制已经在审计的过程中得到了反映,但是审计人员质疑其审计的正确性,并在审计报告上予以其不合格的说明。内部审计工作主要是由地勘内部审计人员对企业经营状况进行审计,内部审计风险具有三个重要的特征。一是客观性。客观性是指审计风险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客观存在,是无法避免的,在审计中只能逐渐减少;二是普遍性。普遍性是指审计风险分布在审计工作中的每一个流程和环节,因此任何环节的失误都有可能对审计结果和报告产生影响。第三,可控性是指虽然设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也可能在审计中的每一个环节中出现,但是其在一定的措施下可以得到适当的控制。